借阅:1 收藏:0

  • 文学思想史--学衡派--研究

    • 评分:
    • 加入暂存架

    豆瓣内容简介:

    本书通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“学衡派”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史实描述与理论阐释,展示了以吴宓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在现代中国的命运。

    豆瓣作者简介:

    沈卫威
    沈卫威,1962年生,河南省内乡县人,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,获文学博士学位。现任教于河南大学中文系,兼任研究生处副处长,1994年晋升为教授。主要著作有《无地自由――胡适传》(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) 《自由守望――胡适派文人引论》(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)

    目录:

    自序
    第一章 “学衡派”的人文景观
    ――倾斜的学术天平
    一 激进与保守的内在紧张
    二 《学衡》杂志的基本过程与宗旨
    三 留美学子与前《学衡》
    四 刘伯明・东南大学《学衡》
    五 吴宓・清华学校(大学)《学衡》
    六 中华书局《学衡》
    七 白璧德・人文主义《学衡》
    八 《学衡》作者群
    九 《学衡》主要作者的个体命运
    十 《学衡》对新文学革命的批判与清算
    十一 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
    第二章 梅光迪的文化观念和文学态度
    ――早期书信解读
    一 壮志未酬身先卒
    二 尊孔与为祖国辩护
    三 立志修身之道与社会关怀
    四 悲观情绪与心理变态是走向保守的内在因素
    五 与胡适讨论文学革命
    六 把胡适“逼上梁山”
    七 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认同
    八 加盟《学衡》与反对新文化运动
    第三章 植物学家胡先�的人文情怀
    ――早期诗文解读
    引言: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双重追求
    上篇: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
    一 批评《尝试集》
    二 首先引介白璧德思想到中国
    三 批评家的责任
    四 批评实践的两个极向
    五 文学的标准问题
    六 保守、偏至的历史起点
    七 三民主义文学的倡导
    八 旧体诗词的创作
    下篇:教育改革与思想文化的重建
    一 留学生问题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
    二 师范、党治、教会与中国教育
    三 赣省教育、博士考试及大学生人生观
    四 改造与重建
    第四章 吴宓的志业理想与人生悲剧
    ――前期日记解读
    上篇:志业与职业
    一 父子冲突与诗人理想
    二 有志于报业
    三 对新文学革命的极端仇视
    四 文学与报业的双重企求
    下篇:人文主义理想与浪漫情怀
    一 意乱情迷
    二 内在冲突
    三 爱情理想的虚无
    四 虚伪的人文主义者
    五 感情生活上的浪漫主义者
    六 难以界说的新旧差异
    第五章 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极端取向
    ――自杀的文化意义
    一 梁济自沉
    二 王国维投湖

   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状态
    A 样本库 30282453 I209.6/8 30282453 在架库本
    A 文学图书借阅厅(文渊楼) 30282449 I209.6/8 30282449 在架可借
    A 文学图书借阅厅(文渊楼) 30282445 I209.6/8 30282445 在架可借
   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
      类型 说明 URL
      评 论
      评分:
      发表

    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

      欢迎第353768位用户访问本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