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阅:6 收藏:0

=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:纳粹德国史 .第1卷 /(美国) 威廉·夏伊勒著 ;董乐山等译

ISBN/ISSN:978-7-5447-8166-4

中图分类号:K516.44

价格:CNY47.25

其他题名:纳粹德国史

出版:南京 :译林出版社 ,2020.06

简介:本书作者威廉·夏伊勒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, 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、军事命令、私人日记, 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, 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。呈现出阿道夫·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、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、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、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、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。书中还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、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。

统一题名: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

责任者:夏伊勒 ((Shirer, William Lawrence),) (1904-1993) 著 董乐山 译

载体形态:357页 :图, 地图 ;23cm

    • 评分:
    • 加入暂存架

    豆瓣内容简介:

    1933年到1945年,被称为“第三帝国”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。威廉•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,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,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、军事命令、私人日记,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,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。
    《第三帝国的兴亡:纳粹德国史》根植于海量历史文献,以无所不包的视角,呈现出阿道夫•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、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、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、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、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。书中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、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,生动地塑造出戈林、戈培尔、希姆莱、德国军中刺杀希特勒的军官施陶芬贝格、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等一大批地位、性格迥异的正反面人物,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,更对人性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展示与挖掘。作者威廉•夏伊勒以亲身经历的独特视角、新闻写作练就的出色文笔,以及对素材的深耕细读,为这部历史著作注入了生动而真实的生命力。
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我们时代的历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。
    ——《纽约时报》
    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,记述客观,论断公正,结论无可辩驳。
    ——休•特雷弗-罗珀
    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
    东京创元社出版了威廉•夏伊勒的《第三帝国的兴亡》,我对这本书入了迷,还有他的《柏林日记》。
    ——村上春树
    一本使我的人生转折的书。
    ——葛剑雄
    对国际体系、国家间竞争冲突和合作有了一个纵向认识,对欧洲特别是德国历史有了一些新的感受。
    ——周雪光
    我上大学读的第一本书。
    ——俞敏洪
    夏伊勒的《第三帝国的兴亡》与曼彻斯特的《光荣与梦想》同时进入我的视野,他们都揭示了记者型的历史写作的迷人之处——个人经验与历史事件的交融,历史不再是存于布满灰尘的档案中,而是与你一起呼吸、饮酒、恐惧、茫然……
    ——许知远
    《第三帝国兴亡》,虽然不是小说,但它刺激、原味,仍然可以使人通宵达旦地读下去。
    ——二月河
  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“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。”
    ● 史上最畅销的历史类读物之一,史学通识教育入门读本
    ● 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、凯里-托马斯非虚构图书奖
    ● 翻译家董乐山领衔翻译,教科书级别经典译本
    ● 首次收录近200张珍贵历史照片,图文对应,全景式展现历史真实场景
    ● 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地图8张,拉页装订,深刻了解第三帝国历史全貌
    ● 对照英文原版,全新修订译文,地名、人名按照通用译法统一
    ● 印制工艺精良,书名烫红,1828页上下卷锁线装订

    豆瓣作者简介:

    威廉•夏伊勒(William L. Shirer,1904—1993)
    美国作家、记者、历史学家。曾供职于《芝加哥论坛报》、《先驱论坛报》、环球通讯社、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知名媒体。他曾在欧洲工作、生活了十几年,目睹纳粹德国兴起和衰亡的全过程。战后,夏伊勒结合亲身经历与大量第三帝国原始档案,创作出《第三帝国的兴亡:纳粹德国史》《柏林日记》《第三共和国的崩溃》等十余部历史作品。
    【威廉•夏伊勒主要年表】
    * 1904年,出生于美国芝加哥。
    * 1925年,21岁的威廉•夏伊勒靠在一艘运牲畜的船上打工来到欧洲,从此一待就是15年。
    * 1925年,成为《芝加哥论坛报》的欧洲特派记者,报道欧洲、近东和印度的事件。在印度成为甘地的好友。
    * 1933年开始报道纳粹德国,包括萨尔区回归德国、莱茵兰军事行动等。
    * 1934—1940年期间在纳粹德国生活、工作。
    * 1934年,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爱德华•R.默罗(后为美国新闻署署长)邀请成为“默罗新闻队”的一员,后成为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力记者团队,对改变美国民众的“孤立主义”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    * 1938年3月11日,德国强并奥地利,夏伊勒是唯一在维也纳的美国记者,为了报道独家新闻,他从维也纳经柏林飞到伦敦,发出了报道。这次报道产生了日后新闻报道常用的综述新闻模板,被沿用至今。
    *在第三帝国亲历过的重大历史场合:《慕尼黑协定》签订现场;捷克斯洛伐克、波兰被吞并;战前多次在柏林参加希特勒的演讲和纽伦堡游行;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投降之际,德国官方本来命令所有记者回到柏林,但是夏伊勒巧妙地逃开监视来到签署协定的场外,在距离希特勒50码的近距离写出了报道,在6个小时之后德国的官方公告才发出。
    * 1940年,柏林局势紧张,夏伊勒获悉盖世太保正在罗织间谍罪给他,因此在12月他与家人离开了柏林。他5年来每天都在日记中记录纳粹德国发生的事件,这些日记和笔记被偷运出德国,后来成为他写作《柏林日记》的重要来源。
    * 1945年,返回柏林报道纽伦堡审判。
    * 1960年出版《第三帝国的兴亡》,出版当年在美国售出200万册,第一年加印20次。
    *著书17册,14册非虚构历史作品,3册小说作品。

    目录:

    前言
    第一编阿道夫•希特勒的崛起
    第一章 第三帝国的诞生
    第二章 纳粹党的诞生
    第三章 凡尔赛、魏玛和啤酒馆政变
    第四章 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国的根源
    第二编胜利和巩固
    第五章 取得政权的道路:1925—1931年
    第六章 共和国的末日:1931—1933年
    第七章 德国的纳粹化:1933—1934年
    第八章 第三帝国的生活:1933—1937年
    第三编走向战争的道路
    第九章 开始的步骤:1934—1937年
    第十章 决定命运的奇异插曲:勃洛姆堡、弗里奇、牛赖特和沙赫特的倒霉
    第十一章 德奥合并:强夺奥地利
    第十二章 通向慕尼黑的道路
    第十三章 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
    第十四章 轮到了波兰
    第十五章 纳粹-苏联条约
    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
   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
    第四编战争:初期的胜利和转折点
    第十八章波兰的覆亡
    第十九章西线的静坐战
    第二十章征服丹麦和挪威
    第二十一章西线的胜利
    第二十二章海狮计划:入侵英国的失败
    第二十三章巴巴罗萨:轮到了俄国
    第二十四章形势的转变
    第二十五章轮到了美国
    第二十六章伟大的转折点:1942年——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
    第五编末日的开始
    第二十七章新秩序
    第二十八章墨索里尼的垮台
    第二十九章盟军对西欧的进攻和德国内部刺杀希特勒的尝试
    第六编第三帝国的覆亡
    第三十章征服德国
    第三十一章诸神的黄昏:第三帝国的末日
    简短的尾声
    后记
    致谢
    参考资料
    索引
    附录德意志第三帝国大事年表
    纳粹德国政府架构
    纳粹德国武装部队领导结构
    纳粹德国主要人物小传

   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状态
    A 样本库 32215845 K516.44/40c.1 32215845 在架库本
    A 译创阅览室 32215846 K516.44/40c.1 32215846 在架可借
    A 西区图书馆 32215849 K516.44/40c.1 32215849 在架可借
    A 西区图书馆 32215848 K516.44/40c.1 32215848 在架可借
    A 法、德、西班牙语图书借阅厅 32215847 K516.44/40c.1 32215847 在架可借
   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
      类型 说明 URL
      评 论
      评分:
      发表

    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

      欢迎第383008位用户访问本系统